光伏照明的银浆的特点和作用

光伏银浆是一种导电浆料,用于太阳能电池中的电极制备。它能够在太阳能电池的硅板上形成导电电极层,帮助电池吸收光能并将光能转化为电能。光伏银浆处于整个产业链的中游,其上游是银粉、玻璃氧化物及有机载体企业,下游是光伏电池片生产商。其中,银粉是导电相,主要作用是导电,银粉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电极材料的体电阻、接触电阻等;玻璃氧化物是粘结相,作用是导电膜层介质、连接导电相和基底,其自身成分比例和整体在银浆中的含量过高会导致银浆导电性变差,过低无法渗透入钝化层和硅衬底形成导电接触;有机载体是有机物和部分液体组成,主要作用是导电相和粘结相运载体,控制浆料的流动性。光伏银浆供给主要受中游企业产量和上游银粉供应的影响,需求受下游硅基光伏电池片产量的影响。光伏银浆根据位置不同,可分为正面银浆和背面银浆,其中,背面银浆功能性较弱,技术门槛相对较低,业内主要的需求是降本,目前已基本能够实现国产化;正面银浆制备难度较高,是光伏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,主要用于收集电流。按技术路线及工艺流程分类,光伏银浆可分为高温银浆及低温银浆。高温银浆在高于500℃的环境下通过烧结工艺将银粉、玻璃氧化物、其他溶剂混合而成,而低温银浆则在200-250℃的相对低温环境下将银粉、树脂、其他溶剂等原材料混合而成,目前P型电池及N型TOPCon电池主要应用高温银浆。由于HJT电池非晶硅薄膜含氢量较高等特有属性,要求生产环节温度不得超过250℃,混合搅拌是指将检测合格的玻璃氧化物、银粉、有机原料根据配方中的比例进行混合,然后利用搅拌机对混合物进行搅拌,通过设定搅拌机的转速、时间以及稳定等工艺参数,以保证浆料的充分混合均匀。材料研磨工序是利用三辊研磨机,将搅拌完成后的浆料进行研磨。具体工作原理如下:通过调整辊筒与辊筒之间的间隙、不同辊筒的转速,使流经的浆料颗粒物受到轧压、剪切、分散,从而打开浆料颗粒的团聚,使浆料得到充分的混合,进而实现浆料组织均匀、成分一致、细度达标的要求。研磨工序为核心工序,产品质量的好坏与其息息相关。不同产品在设备上呈现不同的状态,相应的,不同产品的研磨过程参数设置也不尽相同。研磨过程的辊筒间隙、辊筒速度、研磨时间通常是该工序的关键参数设定。过滤工序主要是通过负压过滤系统,对研磨后的物料按照工艺要求进行过筛,以将径粒大于标准要求的物料拦截在外,保证产品的细度一致,以确保成品浆料在客户端印刷使用时的性能要求。根据产品标准对产品进行检测验证。产品检测包括浆料自身的物理参数检测,如细度、固含量、粘度等,同时,可按批次需求,对浆料的应用性能进行检测,如电阻率、印刷性、其他电性能指标等。通过检测后产品方可包装入库,未通过检测的需要进行返工处理。


 光伏照明的银浆应用在电子行业:银浆被广泛应用于印制电路板(PCB)的制造过程中,用于连接电子元件和导电线路,以实现电流传导和信号传输。光电行业:银浆常用于太阳能电池板的制备,作为电极材料,能够提高光电转换效率。化工行业:银浆常用于催化剂的制备,能够促进化学反应的进行,提高反应速度和效率。电镀行业:银浆可用于电镀银工艺,使制品表面具有银色光泽,并提供良好的导电性和耐腐蚀性。银微粒的大小与银浆的导电性能有关。在相同的体积下,微粒大,微粒间的接触几率偏低,并留有较大的空间,被非导体的树脂所占据,从而对导体微粒形成阻隔,导电性能下降。反之,细小微粒的接触几率提高,导电性能得到改善。微粒的大小对导电性的影响,从上述情况来看,只是一种相对的关系。由于受加工条件和丝网印刷方式的影响,既要满足微粒顺利通过丝网的网孔,又要符合银微粒加工的条件,一般粒度能控制在3~5μm 已是很好,这样的粒度相当于250目普通丝网网径的1/10~1/5,能使导电微粒顺利通过网孔,密集地沉积在承印物上,构成饱满的导电图形。银微粒的形状与导电性能的关系十分密切。从一般的印象出发,都只是把微粒理解为球状或近似球状的颗粒。而用于制作导电印料的导电微粒以呈片状、扁平状、针状的为好,其中尤以片状微粒更为上乘。圆形的微粒相互间是点的接触,而片状微粒就可以形成面与面的接触,印刷后,片状的微粒在一定的厚度时相互呈鱼鳞状重叠,从而显示了更好的导电性能。在同一配比、同一体积的情况下,球状微粒电阻为10-2 ,而片状微粒可达10-4。光伏银浆的特点:高导电性:光伏银浆采用的纳米银颗粒具有优异的导电性能,能够确保电池产生高效的电力输出。耐腐蚀性:银浆需要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,能够在电池的工作环境中长期稳定工作。附着力强:光伏银浆需要能够牢固地附着在硅板表面,以确保电极的稳固性和长期使用的可靠性。光伏银浆的作用: 光伏银浆在太阳能电池中起到以下重要作用:形成电极:光伏银浆能够在硅板表面形成均匀、导电性良好的电极层,帮助电池吸收光能并将光能转化为电能。


zt1.jpg